发布时间:2018-01-19 点击量:
自特朗普税改在去年年底落地以来,美元便沦为“软柿子”,开启一波下行走势。近两日美元显露出上行的势头,但不少分析师认为,美元的小幅反弹恐怕只是跌势暂歇,并不意味着走势逆转。美元“跌跌不休”的背后存在诸多因素,包括全球经济同步增长推动非美货币走高,美联储较其他主要央行的政策紧缩优势不断削弱......
在美元唱空声音响彻云霄之际,市场上传来另一种声音。投资顾问公司Alhambra Partners首席信息官施奈德认为,随着美联储渐进地收紧货币政策,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供应将不断减少,供需状况的变化有望支撑美元。施耐德指出,当美联储收紧银根,其他国家将发现在国家市场上融资美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,甚至会出现“美元短缺”的现象,这是美元的一股无形支撑力量。
然而,彭博分析师穆克吉(Andy Mukherjee)指出,尽管美联储已经踏入政策紧缩周期,但今年市场,特别是亚洲市场料不会出现“美元短缺”的现象。穆克吉表示,由于韩元2017年大幅升值9%,而日元也升值3%,韩国和日本的汽车、电子产品等商品出口将受到一定的阻碍。由于韩国和日本是出口主导型国家,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,它们的国际贸易总额料将下降,这将导致这些国家对国际结算货币——美元的需求减少。
另外,对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而言,当前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美元的难度不大。假设印尼央行需要购买海外资产,则需要以印尼卢比来兑换美元。如上图所示,目前这两种货币的互换基差仅为2.4%,而马来西亚林吉特与美元的互换基差也只是2.5%,远远低于美元Libor利率0.5%。简而言之,印尼央行、马来西亚央行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美元的成本不高,反映出美元在亚洲市场并不短缺。
穆克吉指出,除非爆发突发事件导致市场恐慌情绪升温,否则亚洲地区对美元的需求料不会大幅提高。譬如,在2015年中国股市泡沫不断膨胀之际,不少中国投资者选择购买海外资产,因此对国际结算货币美元的需求大增,这推动美元贸易加权指数上涨。然而,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,2017年GDP录得7年以来首次提速,中国投资者对海外资产的热情大减,降低对美元的需求,从而导致美元贸易加权指数震荡下行。
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澳元、加元、瑞郎、丹麦克朗、欧元、英镑、日元、挪威克朗、纽元、瑞典克朗与美元的互换基差平均值,研制出一个“恐慌指标”。若该指标读数越低,意味着美国华尔街投行的恐慌情绪越高涨。如上图所示,这个指标正在偏向上行,反映出市场的情绪较为良好。国际清算银行指出:
“中国经济发展有望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,这位亚洲头号经济大国对美元的需求料不会陡增,亚洲地区今年预计不会出现美元短缺的状况。”
道似无情却有情,这一系列的变动,必然会对外汇、期货、现货市场形成一个连锁反应,多空双方博弈更为频繁,稍有错误,将血本无归,旺旺财经联合18家同行针对外盘期货、现货进行剖析,将每日变化悉数记录在案,并将外盘期货手续费最低价,且把手续费以返佣形式返还给每一个用户。